当课本中“宋代经济与手工业”“茶马古道”的抽象概念,化作指尖的陶泥与氤氲的茶香,高一年级武夷山研学之旅中的精华部分——跨越时空的一场双非遗文化体验正徐徐展开。
建盏工坊:泥火淬炼的宋代匠心
走进建盏工坊,湿润的陶土气息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。老师以“建盏”为引,为同学们揭开宋代手工业的辉煌一页:“建盏始于晚唐,盛于两宋,因‘斗茶’之风兴起而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至宝。其‘兔毫’‘油滴’纹路,需经选土、拉坯、上釉、窑变等十三道工序,方成‘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’的绝美。”
同学们屏息凝神,指尖在陶泥间游走,仿若与千年前的匠人对话。揉泥时的力道、拉坯时的弧度、雕琢时的耐心,每一步都是对“匠气”的领悟。“原来课本中‘宋代手工业专业化’的背后,是无数匠人对极致的追求!”一位同学感慨道。数日后,当亲手烧制的建盏从窑中取出,虽无传世名品的瑰丽,但斑驳的釉色中映出的,却是历史与青春的交织。
点茶雅集:一盏风雅见千年
茶香阁内光影斑驳。老师以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茶坊场景为引,将同学们带入宋代点茶的意境:“点茶非‘泡’而‘击’,需以茶筅快速搅动茶末,使汤花如‘疏星淡月’般浮于盏面。宋人将点茶与诗词、书画并论,谓之‘四般闲事’,其中‘茶百戏’更以清水作画,堪称绝技。”
温盏、调膏、注汤、击拂……同学们手持茶筅,在茶汤中划出涟漪,仿若重现《大观茶论》中的风雅。“原来‘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’不止是诗句,更是古人生活的艺术!”茶汤初成,大家以建盏为器,细品岩韵,茶沫在盏壁留下“兔毫”般的痕迹,恰是“盏因茶而活,茶因盏而贵”的生动注解。
当夕阳为武夷山镀上金边,这场非遗之旅亦画上句点。福外高中学子以双手触摸历史,以心灵对话文明。建盏的窑火与点茶的汤花,终将化作他们对“文化传承”的深刻理解,更让课本中的文字,成为脚下可追溯、手中可创造的真实。此行,非遗在青春中焕新,历史在实践中永恒。
福外高级中学开放日预约中!
·END·
撰稿|柯鑫
图片/初审|吴诗悦
复审|学生发展中心
出品/终审|招生与融媒体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