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
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入脑入心
教育部今年将开展
中小学思政德育“入脑入心”行动
要做让孩子们“走心”的德育
福外高级中学构建“走心德育”体系,通过开设抗压能力课、生涯规划课等特色课程,推动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成长蜕变。让我们共同探寻这所学校如何让德育春风化雨,润泽莘莘学子的心田......
“以前上德育课,总觉得老师在说教。”高二学生小高坦言。而如今,他却是学校戏剧社的“台柱子”,用自编的校园短剧诠释诚信与责任。这种转变,源于福州市福外高级中学的“走心德育”体系——一套让品德教育从“说教课”变成学生“内生需求”的育人密码。
校长的话:
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,
就是我们走心德育的故事。
PART.1
入心化行
德育是一场生命的对话
○
福外高级中学实施“入心化行”的德育课程体系。开设抗压能力课、校本新闻课、法制素养课、生涯规划课、自立生活课、创新社团课等课程,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品德的真谛,引导学生将品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,实现学生自主驱动、自觉完善、自治成长、自立成才。
“入心”,让价值观在浸润中生根
在情绪管理课上,季老师运用AR技术模拟校园冲突场景,学生们戴上AR设备,瞬间“穿越”到冲突现场:或是因篮球比赛胜负引发的争执,或是小组实验作业分工不均导致的矛盾,他们随机扮演冲突中的角色——愤怒的当事人、旁观的同学、调解的老师。在逼真的场景中,学生们以不同角色体验情绪的力量。
●“入心”课程 ●
“太震撼了!当我以被指责同学的视角,看到对方涨红的脸时,我突然明白自己平时发脾气有多伤人!”高一学生小桐摘下VR设备感慨道。季老师进一步解释道:“当你站在对方的视角,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尊重。只有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,才能在守护自我感受的同时,也让身边的人感到温暖与舒适。”
从曾经对德育课的抵触,到如今积极参与各项德育活动,“走心德育”不仅改变了学生对品德教育的态度,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人格与价值观。当学生们在法治素养课上演绎诚信故事时,当他们在校本新闻课上学会团结合作时,品德教育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。
“化行”,让品格在行动中拔节
福外高级中学通过自立生活课与创新社团课,将品德教育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,让学生在躬身力行中实现自我蜕变。
●创新社团课 ●
在自立生活课上,家庭责任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。学生们在生活技能必修课上,跟着老师学习收纳整理、烹饪技巧,从叠出整齐的衣物到做出一桌家常菜;在“家庭角色互换任务”中,他们尝试掌管家庭财务、安排家庭日程。当高一学生小叶成功用有限的生活费采购全家食材、制定出详细的家庭开支表时,他深有感触:“原来把生活琐事打理好,就是对家人最实在的担当。”
在武夷山茶文化研学活动中,学生们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一场温馨的感恩实践。返校后,他们精心准备敬茶仪式,向父母奉上亲手冲泡的香茗,将文化感悟升华为真挚的感恩之情。“走心德育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环境,开展育人活动,让学生置于特定场景中自主体验、自主感受、自主内化,于无声处达到育人的目标。”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王萌解释道。
PART.2
成长自有回响
当教育不必刻意“教”
○
福外高级中学的50余个特色社团构筑起“心·星”成长矩阵,学术科创、文化艺术、实践促进、合作交流、体育健身、公益志愿等领域的自由探索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。
在这里,演讲社上的表达是对个人能力的打磨,编程作品里藏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,劳动实践中浸润着家庭责任的觉醒。当德育不再是教室里的照本宣科,而是化作浸润生命的鲜活养分,福外高中的每个孩子,都是一颗颗自带光芒的星星。
基于“走心德育”,福外高级中学还推出“综合评价系统”,“过去成绩单定义一切,现在我们的评价系统里藏着孩子的无限可能。”班主任刘老师展示系统界面:学生的每一次社团活动、实践任务、课堂表现都被转化为五星成长值,并与生涯规划导师动态匹配。
我们相信:真正的德育,从来不在试卷上,而在孩子们发光的眼神里,在他们为社团项目讨论的热忱中,在他们挺直脊梁守护价值观的瞬间。当德育真正走进心灵,教育便不必刻意“教”,成长自有拔节声。
END
初审|星热点
复审|学生发展中心
出品/终审|招生与融媒体中心 星热点